首页 > > >
血战耙齿凌 ——苏中四分区反“清乡”形势图解读
发布时间:2024-07-29     

发生在1944年6月的耙齿凌战斗是新四军在苏中继车桥战役之后取得的又一次大捷,这次惊心动魄的白刃战在南通博物苑馆藏文物《苏中四分区反“清乡”形势图》上有显著标明。这张由当年苏中四分区党委机关报——江海报社印制的套色地图清楚地勾画出竹篱笆封锁线框围区域,并用红点标明最近开展游击战地区,其中位于西北方向“清乡”区外沿赫然标注“六月廿二如中白刃歼灭战的地区”(据亲历者彭德清回忆白刃战实际发生为次日即1944年6月23日),红色的字迹在泛黄的纸上尤为醒目,让人不禁浮现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场景。



1944年6月,正在宝应县休整的新四军第1师3旅7团接到粟裕师长的命令返回苏中四分区开展反据点攻势。6月22日夜,部队行进至李堡。次日上午8点左右,部队分左右两梯队进入如中的耙齿凌。按照原定的行军路线,由李堡穿过如中,过丰利坝到如东归建,准备参加南坎战斗。正在行进之中,左前方传来枪声,此时担当前卫的第3营已经过去,杀气腾腾的日伪军却迎面而来。


6月23日这天,驻栟茶日军加藤中队100 余人和伪军二十六师欧阳志诚部 400 余人,利用晨雾,奔袭如中地区,妄图寻歼我如皋县党政军机关。日伪军先与如皋警卫团一部遭遇,得势后向北窜到耙齿凌,未曾想到与长途行军的新四军主力碰上。


耙齿凌所在地为河滩,因一条河从这里弯了9道弯,形成耙齿状的地形,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“耙齿凌”。 第7团团长彭德清当机立断:“咬住它,吃掉它!” 一面组织教导队组织正面防卫,一面安排人员迂回至敌人后侧,形成包围圈。教导队队长秦镜拔出驳壳枪,大喝一声“跟我来”就飞也似地冲到敌人面前,百十名教导队员冒着敌人的枪弹奋勇冲杀,捡起冒着青烟的榴弹向上扔了回去。敌人遭到阻击只得退到干沟两旁,双方形成对峙局面。


这时,负责围攻的第1、3营与敌人面对面展开了白刃格斗。彭德清立即调上第6连,命令他们插进纵深地带的乱坟包,那里有40多名鬼子和百十名伪军,还有鬼子的指挥官。在火力掩护下,100多位勇士迅速向敌人冲去,对着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,把敌人逼进了乱坟包。


一时间,干沟的左右沿线展开了大规模的白刃战,双方都停止了打枪,战场上只有拼刺刀时的“嘁嘁碦碦”的响声。第1营战斗英雄“飞将军”陈福田一人独挑三个日军,一个被他刺穿了胸膛,另一个被挑着脑袋撂倒,第三个鬼子朝陈福田打了一枪,陈福田身负重伤后,仍赶上去还他一刀,牺牲后还紧紧压在敌人身上。第6连连长彭家兴在追击日军指挥官时中弹牺牲,指导员袁俊也负了重伤。这时司号员黄七挺身而出,用号声鼓舞大家奋勇杀敌,为连长报仇!他英勇地一连刺死两个鬼子,在拼刺第三个鬼子时被另一个敌人刺中而壮烈牺牲。三营副营长吴景安率一个班在前侦察时,刚好与向左突围的日军遭遇。吴景安带着战士们以一当十,英勇阻击,不幸牺牲。


战斗进入尾声,又发现向南逃窜的几个日本鬼子,秦镜只身一人向敌人追去,先是用手榴弹干掉了几个鬼子,又用刺刀与一个鬼子拼杀,并在鬼子举枪时抢先击发,一枪击中打死了鬼子,捡起鬼子军帽一看竟然是“加藤大尉”。


第7团在地方武装密切配合下,经过3个小时激烈的枪战,特别是刺刀见红的肉搏战,一鼓作气,大获全胜,击毙包括中队长加藤在内的日军100多名、伪军100多名,生俘日军14名、伪军100多名。


抗日战争胜利后,为了纪念在耙齿凌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吴景安等93位先烈,耙齿凌所在地先后更名为景安乡、景安区。1946年,景安区委建烈士陵园。1952年重建,之后几经修缮,并建成纪念馆。耙齿凌战役烈士陵园现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,成为人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弘扬革命斗争精神的重要场所。


撰 稿|陈晓琴

照 片|任苏文

审 核|张启祥

编辑发布|调研联络处


史志通二维码
扫一扫关注

关于我们|网站地图|联系我们|民意征集

主办单位: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©Copyright 2014-2018 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: worldidc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