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> > >
近现代图书馆事业中的南通人:王焕镳
发布时间:2024-05-24     

晚清以来,随着西方近代图书馆理念传入中国,中国传统社会的藏书楼逐渐向近代图书馆转变。梁启超、缪荃孙等人,开一代风气之先,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在这一转型过程中,南通籍学者王焕镳积极投身近现代图书馆事业,成就斐然,贡献卓越。

 


自幼好学,考入南高


王焕镳,字驾吾,号觉无,1900年出生于通州兴仁(今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)的一个中医世家。据《通庠题名录》载,其父王守诚,光绪二十年(1894)例贡。王焕镳在其父母及堂叔王守詷的教导下,开始学习《论语》《史记》《古文观止》等传统文化经典书籍。他勤奋好学,聪慧睿智,悟性极高,十余岁时,以第一名考入南通城北高等小学。当时在南通城北高等小学教国文的是钱啸秋先生(南通“三一八惨案”中牺牲的烈士钱素凡之父),他启发了王焕镳对于文史的兴趣。高小毕业后,王焕镳考入江苏省立第七中学(今南通中学),先后受业于孙锦标、徐益修两位国学功底深厚的老师。


在名师的指导下,王焕镳开始倾向于桐城派古文,潜心研读先秦两汉与唐宋古文,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,于1923年夏顺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(简称“南高”),专攻文史。在南高求学期间,王焕镳的才华得到王伯沆、柳诒徵的赏识,学业精进。受业于两位国学大师,王焕镳的学识涵养得到较大提高。两位老师的崇高品格和治学精神,也深深影响了王焕镳一生。

 

入职南图,创新编目


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,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。宣统元年(1909),在南京盋山下陶澍的惜阴书院旧址上建江南图书馆(在今南京龙蟠里),次年正式开馆,成为中国最早创立的几个少数公共图书馆之一。江南图书馆建成以后,由朝廷拨款,端方委任缪荃荪买下了当时号称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杭州“八千卷楼”嘉惠堂的藏书8000余种60万卷书,武昌月槎木樨香馆藏书4557种,以及其他大量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珍贵版本,构成了江南图书馆的首批藏书,计约20余万册。该馆1929年10 月定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,直属江苏省教育厅。1954年7月改名为南京图书馆,一直沿用至今。柳诒徵担任该馆馆长后,继承惜阴书院学术传统,编撰目录,刊印古籍,规范制度,培植人才,影响深远。


王焕镳南高毕业以后,先后在扬州、南京等地任国文教员。1929年,著名史学家、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缪凤林(1899-1959)推荐其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工作。在此期间,王焕镳最大的贡献是参与并主持、编写了《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》。


原先的编目工程由范希曾主持,可编目工程才刚刚起步,范希曾不幸于1930年7月病逝,时年31岁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王焕镳接任编辑部主任,主持了此项工作。这项编目工程从1930年开始,1936年完成,历时七年,最后编成三十巨册的《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》,将馆藏的图书、金石拓片、档案、手札、人物画像等皆网罗无遗,方便了读者查阅。


图书编目是图书馆最基本的业务工作之一,是一项相对专业又较为繁琐的工作。它是揭示馆藏,方便图书查询、检索的有效手段,是联系藏书与读者的重要纽带与媒介。因此,图书编目需要有一定训练与经验的人方能胜任。面对国学图书馆原有的20余万册藏书,王焕镳依据传统的编目方法,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创新,在原先经史子集四库分类法的基础上,增加了方志、舆图、丛书三部,共分7大部、85类、832个子目,成为当时国内最早的一部馆藏总目。1936年,《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》刊登了王焕镳为总目写了序言,概述编目工作及编目方法。“庚午之春,应劬堂(柳诒徵)师之命,承亡友范君耒(希曾)研之后,从事编纂。先普通本书,次及善本,次合斯二者,最后析丛书子目而綜合之。自写片而群分,而类聚,而考作者之时地,核卷册之数目,订板刻之岁年,录庋藏之图记,至於校讎而工始毕。”可见工作量之巨大。他在编订过程中,论述中国传统四库分类法及西洋编目之法。“茲編上法班刘,下规‘四库’,旁参西士时贤之论,范围群言而不过,通乎古今之道而知善善从长,因时制宜,未敢媛媛姝姝奉一家之言,终古不肯变也。”其创新之处,可见一斑。该目录“展卷而學術之源流,刊刻之先後,可窺其概焉。”


《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》的出现,对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馆藏目录的编写起了示范作用,推动了当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,至今仍是查考古籍的重要参考书目。著名历史学家、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曾将这部书目放置案头,称该书目“是我做学问的命根子”。

 

一生向学,著作等身


柳诒徵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,十分重视学术研究,于1928年创立《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》,为青年馆员搭建了一个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平台,该刊1937年停刊,共刊行10期。


在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任职期间,王焕镳的学术研究著述颇丰,是《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》的专栏作者。除业务工作外,王焕镳还应柳诒徵之请,编撰了《明孝陵志》《首都志》等志书,“文约义丰”(柳诒徵语),具有汇聚史料的价值,是近代地方文献及方志编撰的代表作。这一时期,王焕镳还编撰了《万季野先生年谱》《曾南丰先生年谱》等,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文献。这些著述大多刊登于民国年间的《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》。


1936年,王焕镳受聘于浙江大学,当时校长是竺可桢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王焕镳从南通老家将家中妻儿举家迁出,先后辗转于浙江、广西、贵州等地,过着“朝齑暮盐”的生活,但他的学术研究从未止步。为宣扬爱国精神,鼓励抗日士气,他撰写了《明代御倭名将任环传》,还撰写《春秋攘夷说》,痛批卖国者行径。此外,他还撰写了《国立浙江大学宜山学舍记》《张君荫麟传》等,编注《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集》,文章尽显其笔力功底。其一生所作诗文,被编订成《因巢轩诗文》。
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王焕镳先后于浙江师范学院、杭州大学等校任中文系教授、系主任。1962年还兼任杭州大学图书馆馆长。在担任杭州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,王焕镳凭借其丰富的编目工作经验,组织编纂了《杭州大学图书馆馆藏线装书总目》《杭州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》和《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》等书目文献,为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。1982年,王焕镳还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长,同年12月20日病逝。


王焕镳一生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他的“墨学”研究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年逾古稀的王焕镳撰有《墨子集诂》《墨子校释商兑》《墨子校释》通俗本等,彰显其训诂、考证之功。凭借这几本“墨学”研究专著,王焕镳成为清代孙诒让之后治“墨学”最重要的专家。除墨子外,王焕镳对韩非子、老子也有研究,著有《韩非子选》《老子韵读》等。在先秦文学研究方面,王焕镳撰有《先秦寓言研究》,列举了寓言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,国学大师马一浮对此书评价甚高。晚年的王焕镳还为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中国文学》撰写“先秦散文”“先秦寓言”等条目。


“一生事业教鞭在,盖世文章故史封”,这是著名教育家苏步青悼念王焕镳的挽联。王焕镳毕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,一生向学,治学严谨,诲人不倦,同时又淡泊名利,爱憎分明,他的道德文章,至今仍为后世传诵。王焕镳热爱图书馆事业,创新图书编目方法,对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仍值得当下图书馆业界景仰。


作者简介:吴昊翔

南通市通州区图书馆副馆长

南通市历史学会理事

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会员

 

审 核|张启祥

编辑发布|调研联络处


史志通二维码
扫一扫关注

关于我们|网站地图|联系我们|民意征集

主办单位: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©Copyright 2014-2018 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: worldidc.cn